close

IMG_20160416_151639.jpg

「硘仔鎮-鶯歌陶瓷發展」,其中「硘仔鎮」是陶瓷重鎮「鶯歌」的俗稱。「硘仔」的臺語發音是hui-a,也就是臺語中對「陶瓷器」的通稱。在陶瓷研究中,所謂的陶瓷器一般分成「陶器」、「瓷器」兩大類,二者的坯體。

IMG_20160416_150640.jpg

IMG_20160416_151711.jpg

「硘」在微軟新注音輸入法中打不出來,需要用手寫的才能寫的出來。 
在全字庫查詢中,它的讀音有兩種,一種為「ㄏㄨㄟˇ」,而另外一種為「ㄏㄨㄟˊ」,筆劃11劃,部首為「石」部。 
而在漢典當中查詢,讀音為「ㄑㄧㄥ」,拼音「qing」

IMG_20160416_150758.jpg

IMG_20160416_150820.jpg

鶯歌位於淡水河流域大漢溪下游;東接樹林,北連龜山,西鄰八德、桃園,南界三峽、大溪,位於淡水河流域大漢溪下游。自古即因其北面山脈斜坡有一巨石形如鷹鷲,被稱為「鶯歌石」,遂引而為鎮名。當地俗諺說「好天落『坱』(鶯),下雨落『糕』( 歌)」,因名鶯歌,則更傳神的點出鶯歌燒窯時煤煙四散、下雨後泥濘不堪的環境景象。

IMG_20160416_151740.jpg

IMG_20160416_152223.jpg

製陶歷史 >

1.清治時期(1895以前)-清嘉慶九年(1804)福建泉州磁灶人吳鞍渡海來台,最先居於鶯歌大湖兔子坑(今桃園縣龜山鄉兔子坑),不久因漳泉械鬥,輾轉遷移至鶯歌尖山埔街一帶。
2.日治時期(1895~1945)-日治時期窯業政策的推動只及於南投、苗栗、北投等地,輔導區域並不含括鶯歌,因此這些地區的陶瓷產量、品類及規模在鶯歌所產製的陶瓷即名為「尖山燒」。
3.民國時期(1945~1990)-鶯歌陶瓷的重大發展是在台灣光復後。先是光復初期,台灣與日本貿易終止;後因國民政府遷台,台灣與大陸間交通斷絕,使得來自日本與大陸的陶瓷供應中斷,為了填補市場空缺,使得鶯歌陶瓷業迅速壯大。
4.當代(1990迄今)-1989年以來,台灣整體經濟環境轉變,如工資上漲、人力缺乏、勞基法訂定對資方不利等,也對鶯歌造成重大衝擊。一直呈現穩定成長的鶯歌陶瓷工業終於在1995年起開始大幅衰退,鶯歌陶瓷面臨空洞化及夕陽工業的危機。

IMG_20160416_154401.jpg

早期台灣陶瓷業所使用的窯爐大致有包仔窯、蛇窯、登窯(目仔窯)等,都是直接或間接從大陸傳過來,這些窯爐,屬於傳統窯爐的範疇,鶯歌幾乎都有,甚至還有結合登窯和蛇窯的綜合窯爐出現,成為鶯歌地區特殊的景觀。

IMG_20160416_155528.jpg

IMG_20160416_155540.jpg

相關資料來源:http://www.ceramics.ntpc.gov.tw/Index.ycm

IMG_20160416_152655.jpg

IMG_20160416_165232.jpg

IMG_20160416_165251.jpg

 

2010-08-16 鶯歌陶博館 戲水趣

2007-12-02 周日出遊-一家大小坐火車-鶯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exwu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