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渡的「發現心濕地」,配合基地上原有的地貌特色,選擇了「自由表面流式處理系統」(Free water surface,簡稱FWS)和「地下流式處理系統」(Subsurface Flow System, 簡稱SFS)兩種主要方式。這兩種方式的差異,主要在水流區域與氧氣接觸的多寡,因此產生的化學與生物作用也不同。


四個串聯的FWS處理塘中,大多為挺水性的植物,可以將空氣中的氧氣通過根系傳送到土壤中,以提供好氧性微生物的生長,以利有機物的去除。SFS處理塘仍維持種植成長快速的水稻,水體直接流經根區表層溶氧較高和深層溶氧低的地方,使好氧性與厭氧性細菌可以同時作用,進行同化、脫硝等需要以微生物為媒介的化學作用。


而整個配置還包括:調節緩衝出入流水量的「緩衝池」水中的懸浮物質大部分也在這裡沉澱﹔接著藉由動力的輔助將水從「導水明渠」輸送到東側地勢最高最開闊的「氧化塘」,與空氣有充分的接觸以提供足夠的溶氧﹔再藉由重力分別流向較低的FWS和SFS;處理後的水最後進入「終沉池」的鳥類及淡水魚棲地,補充關渡濕地所需的水源。

「發現心濕地」全部運用台灣原生水生植物,且種類不僅限於水燭香蒲或蘆葦。未來處理效能的監測,正可彌補在兼顧生態保育的角度下,人工濕地的應用領域最欠缺的資料。從FWS1到FWS4,依序種植了耐污性由高到低,生長較為快速的本土水生植物。


但未來維護工作的最大難題,將是在最初植栽建立期,和每年冬末春初的生長初期,必須藉由人工的維護,才能免於遭受福壽螺太大的危害。

而建立水位調控配合生長後植物的收割,才能使這作半天然工廠的效能維持在最佳的狀態,這是學術界在實務的應用上所最關心的,也是工程界最欠缺的知能,我們也希望利用這裡提供環保署未來維護各地人工濕地經營所需投資的參考。

在最多游離態物質能量的濕地,需要最旺盛的有機物消耗作用,因此自然孕育了高度的生物歧異度和豐富度﹔在解決『廢棄物』的同時也孕育了豐富的生命,透過自然循環的完整運作產生了一個完全『回收再利用』的系統。




引入人工濕地作為教育資源,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人們能從中認識到濕地默默提供的服務,也體認到解決環境的問題可以有更永續與兼顧更多功能的選擇與組合,進而一同來省思,我們可以怎麼以行動維護這樣我們周遭既有的大地之腎!


引用全文:http://163.20.78.180/special/envi_epaper/9703/1.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exwu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