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試驗所附屬的台北植物園位於台北市西南側,距離總統府約半公里,在博愛路南端,佔地約8公頃。溯至西元1895年,日本統治台灣時,在小南門外空地先闢建苗圃,由殖產局之林業試驗場管理,面積初不及5公頃,而後迭經購地擴建,一度達15公頃之多,除一部分供育苗外,餘均予劃分區域,闢為母樹園,低窪處則挖掘為池沼,分別自台灣或日本採運母樹植於園內,並插名牌,以資普及植物教育。





西元1921年,中央研究所成立,接管林業試驗場,另設林業部,苗圃正式改名為植物園,除繼續原有工作外,植物園亦派員前往歐、美、澳、非洲及東南亞一帶,多方面收集樹種,運回培育。到西元1930年左右,園內已栽種1120種植物,其中泰半為國外引進者,對於學術及自然科學之教育貢獻殊鉅。不幸,二次大戰期間,園區建設中輟,樹木枯損殆盡。光復後,在林業試驗所銳意經營下,竭人力財力,將園區重新整理,同時積極引種栽植。至今,園區內之建築與植物種類已遠超過以往盛況,蒐羅之植物多達約2000種。

 

1885年(清光緒11年),清廷下詔臺灣建省,派劉銘傳為首任巡撫。最初台灣並未設置布政使一職,1887年經劉銘傳奏請後才允予設置。首任布政使邵友濂於同年8月到任,於1889年2月卸任。所有布政使除1891年到任的唐景崧任期較長,並於1894年升任臺灣巡撫外,其餘任期皆極為短暫。根據考證,台灣布政使司衙門大約是在1889年落成於中山堂現址。甲午戰爭時,巡撫唐景崧在西側增建了籌防局。

1895年,清廷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澎湖予日本,引起台灣民眾群情激憤,便擁唐景崧為台灣民主國總統,以布政使司衙門為「臺灣承宣布政總理內務衙門」。日軍進入台北城後,日軍據台灣巡撫衙門為臺灣總督府、布政使司衙門為近衛師團司令部(1917年又改為臺灣總督辦公廳舍)。

1931年(日本昭和6年),以紀念裕仁天皇登基為由,決定在布政使司籌防局前廣場興建台北公會堂即中山堂。多方爭取下布政使司衙門部分建築(籌防局)得以移入圓山動物園(今台北市立兒童育樂中心昨日世界)及台北植物園保存,而附近其餘房舍皆於1932年8月予以拆除。動物園的部分後來因颱風損毀,只有植物園內的的籌防局門廳、布政使司大堂與部分廂房仍保持完好,也是全台目前僅存的清代衙門建築。二次大戰後,建物被台灣省林務局林業試驗所作為林業陳列館使用,現由行政院農委會管轄。1985年8月19日由內政部指定為國家二級古蹟。

這座臺灣僅存的衙門建築,格局宏整,室內高敞,表現了清代官衙之威嚴與氣勢。

虎斑地鶇台灣亞種學名Zoothera dauma horsfieldi)。分布於印度尼西亞、台灣島等地。在台灣分布於海拔2000米以上的森林區,夏季喜在濃密的闊葉林中活動。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印度尼西亞爪哇


五色鳥學名Megalaima oorti)因其羽毛有五種顏色而得名。該鳥在中國大陸稱為「黑眉擬啄木鳥」。

身長約20~23公分,喙基上黑色嘴鬚發達,身體多為翠綠色,頭部大部份為藍色,額頭和喉部有黃色分佈,眼先和前頸有小部份紅色,眼部至耳羽上方則為黑色,粗厚嘴部為黑色,腳鉛灰色。叫聲單調而大聲,類似敲木魚「叩叩叩……」[1],因而又被稱作「花和尚」。在繁殖時會啄樹洞築巢。

引誘牠下來

漸漸靠近


沒多久就肆無忌憚地下來了


【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flavimanus







兄弟兩個拿個餅乾.開始戲弄松鼠

赤腹松鼠為台灣最常見之松鼠,俗名蓬鼠。赤腹松鼠體背為灰褐,色腹部為紅粟色。日間活動於樹上,以清晨及黃昏為高峰時間。松鼠在樹上爬上爬下的速度快於地面上。除生活在原始林區外,在岩石、喬木也可發現松鼠,多為陸生、半水生。喜築巢於闊葉樹上,有固定的生活領域。雜食性,主要以嫩葉、核果等為食。有剝樹皮、破壞森林之行為。

那麼究竟能不能餵松鼠呢? 

站上生態系的立場

人工餵食松鼠容易導致野生松鼠繁殖過剩而破壞整個生態系的平衡

 

松鼠的立場

人工餵食松鼠容易導致鼠口過多.若有朝一日食物來源不夠容易集體餓死

 

站在疾病防疫的立場

近距離餵松鼠難免被松鼠咬流血.如果這隻松鼠因為沒有刷牙的習慣而牙齒不乾淨(那是一定的)被咬的人容易從傷口感染病原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exwu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