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工館的歷史沿革
本建築於1936年(昭和11年)6月25日開工,同年12月25日落成,座落於新竹公園西北方,當時主要作為集會、迎賓、招待所之用,為招待日本天皇、皇族與高級官員之行館。然而隨著時空歷史的演變,而扮演了不同的角色。1945年為國民政府委員會住所,1999年改建為新竹玻璃工藝博物館。
「玻璃工藝」一詞所指涉的是,經由生產者的構思與操作(亦即人為的建構),而為原始玻璃素材所進行的燒融、併連和形塑工程。
玻璃工藝品乃是人類勞動過程的產物,人類的理念、審美觀、甚至某些生活記憶,常會透過此一生產過程,而投注在工藝品上。因此我們常可透過對玻璃工藝品的聆賞而體味出創造者的靈明之心、時代人心的共同記憶,或人類共有的美感經驗。由新竹地區玻璃展工藝的發歷程與結構特性,來彰顯新竹人的此一特殊文化面。
就台灣(特別是新竹)的時空脈絡來觀照,我們可以發現,本地的玻璃工藝(Craft),乃是脫胎自玻璃工業 (Industry)的殘餘轉移。亦即,早期(日據時代)台灣玻璃事業,是以生產工業儀器、醫療器材和其它生活必需為主。其後方逐漸從工業玻璃分化出部份資源從事具有藝術內涵的玻璃產品之生產。此外,甚至有人利用工業玻璃的碎片,燒製出有趣的動物造形,無意間為買者(消費者)所青睞而鼓舞了少數人離開工業玻璃,自力經營小規模的生產單位,從事裝飾用玻璃的生產,此即藝玻璃工的開端。
由上可知,台灣(或新竹)早期的玻璃工藝在生產技術層面上和人力資源上都與先存的工業玻璃產業密不可分。然而,逐漸分化出來的玻璃工藝,其經營規模、技術水準、產銷流程,甚至人員的組織和互動模式等,都與大型工業玻璃業者迥異其趣。
近數十年來,逐漸分化、成長的玻璃工藝事業,儘管曾經盛極一時,但其生產之產品,仍以低品質的量產為主,換言之,業者的技術水平和勞動收益,一直都處於初級低落的層次,鮮有提昇。在人力資源逐漸匱乏、國際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如何提昇產品品質、提高附加價值、增加勞動收益,成了許多業者共同關注的課題。因此,部份有心人士,開始嘗試走向精緻路線,發展玻璃藝術 (Art),試圖為台灣的玻璃事業做第二次的脫胎分化工程,以開出一片新的發展前景。
資料來源:http://www.hcccb.gov.tw/chinese/16museum/mus_b02.asp?station=102&museum_id=5
黃色小鴨桃園登場,搶盡焦點,如果不想走遠,來新竹公園麗池九曲橋畔,也可欣賞巨型造型氣球雙喜「鴛鴦」。新竹市城鄉發展處處長陳進來說,這對雙喜鴛鴦國慶期間,在新竹漁港舊港區內曾引起騷動,因此決定將8公尺長、5公尺高、色彩鮮麗斑斕鴛鴦,遷徙到第一名幸福城市市區,讓牠們「幸福」的過冬。
留言列表